標籤 論文章 下的所有文章

評《狼圖騰》

這是本人無意間在網上看到一篇《狼圖騰內容簡介》,想想這「狼圖騰」似乎在哪聽見過?是什麼獲獎無數的暢銷書來著?但細看這簡介,實令人作嘔,也不知怎麼有人看得下去?

敝人未曾翻閱原書,也不忍傷害自己的眼睛,因此僅對這《狼圖騰內容簡介》做評,若有斷章取義之嫌,先說個抱歉了。 繼續閱讀

評《放下來就行了》

原作者不明。

有一天,有位老師叫班上每個同學各帶個大袋子到學校,她還叫大家到雜貨店去買一袋馬鈴薯,大家就以為老師發神經病,或她對馬鈴薯有特殊的喜好.

第二天上課時,老師叫大家給自己不願意原諒的人選一個馬鈴薯,將這人的名字以及犯錯的日期都寫在上面,再把馬鈴薯丟到袋子裡,這是我們這一週的作業.

第一天還蠻好玩的,快放學時,我的袋子裡已經有了九個馬鈴薯,珍說我新理的頭髮很醜,巴比打了我的頭吉米雖然知道我必需提高平均分數卻不肯讓我抄他的作業..

每件事都讓我欣然地丟個馬鈴薯到袋子裡,還發誓絕不原諒這些對不起我的人.

下課時,老師說在這一整週裡,不論到哪兒都得帶著這個袋子.我們扛著袋子到學校,回家,甚至和朋友外出也不例外.

一週後,那袋馬鈴薯就變成了相當沉重的負荷,我已經裝了差不多五十個馬鈴薯在裡面,真把我壓垮了,我等不及這項作業快結束.

第二天老師問:你們知道自己不肯原諒別人的結果了嗎?會有重量壓在肩牓上,你不肯原諒的人愈多,這個擔子就愈重,對這個重擔要怎麼辦呢?

老師停了幾分鐘讓我們先想一想,然後她自己回答:... 放下來就行了

這實在是一個極爛的寓言,「馬鈴薯」和「仇恨」之間並沒有關連性或可寓性。要寓得漂亮寓得瀟灑寓得清楚寓得得意寓得精彩寓得出色寓得深情寓得智慧,其事物是必須和寓意相合的,但此文卻忽略了這最重要的事情。

如《龜兔賽跑》中的兔子;《傷仲永》中的方仲永,所表達的寓意都很清楚——就算具有先天優勢,只要不努力,還是會被人超越。

而如《放下來就行了》這類文章,這「馬鈴薯」實可以任何事物代入,如下:

有一天,有位老師叫班上每個同學各帶個大袋子到學校,她還叫大家到雜貨店去買一袋馬鈴薯,大家就以為老師發神經病,或她對馬鈴薯有特殊的喜好。

第二天上課時,老師叫大家給對自己有恩的人選一個馬鈴薯,將這人的名字以及施恩的日期都寫在上面,再把馬鈴薯丟到袋子裡,這是我們這一週的作業。

第一天還滿好玩的,快放學時,我的袋子裡已經有了九個馬鈴薯,先寇布介紹女孩子給我,楊請我喝酒,卡介倫邀我到他家吃晚餐。

每件事都讓我欣然地丟個馬鈴薯到袋子裡,還發誓絕對要報答這些人的恩德。

下課時,老師說在這一整週裡,不論到哪兒都得帶著這個袋子.我們扛著袋子到學校,回家,甚至和朋友外出也不例外。

一週後,那袋馬鈴薯就變成了相當沉重的負荷,我已經裝了差不多五十個馬鈴薯在裡面,真把我壓垮了,我等不及這項作業快結束。

第二天老師問:「你們知道自己知恩報德的結果了嗎?會有重量壓在肩牓上,你感恩圖報的人愈多,這個擔子就愈重,對這個重擔要怎麼辦呢?」

老師停了幾分鐘讓我們先想一想,然後她自己回答:「……放下來就行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物競天擇,弱肉強食,忘恩負義、過河抽板、忘恩負義才是生存之道。

註:此文僅為舉例,不代表作者觀點或立場。

評《人家是培養能力,而我們是灌輸知識》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發現美國世界史這道題目不是這樣考的。
它的題目是這樣的:
成吉思汗的繼承人窩闊臺,當初如果沒有死,歐洲會發生什麼變化?
試從經濟、政治、社會三方面分析。
有個學生是這樣回答的:
這位蒙古領導人如果當初沒有死,那麼可怕的黑死病就不會被帶到歐洲去,
後來才知道那個東西是老鼠身上的跳蚤引起的鼠疫。
但是六百多年前,黑死病在歐洲猖獗的時候,誰曉得這個叫做鼠疫。
如果沒有黑死病,神父跟修女就不會死亡。
神父跟修女如果沒有死亡,就不會懷疑上帝的存在。
如果沒有懷疑上帝的存在,就不會有意大利弗羅倫斯的文藝復興。
如果沒有文藝復興,西班牙、南歐就不會強大,西班牙無敵艦隊就不可能建立。
如果西班牙、意大利不夠強大,盎格魯─撒克遜會提早 200年強大,
日耳曼會控制中歐,奧匈帝國就不可能存在。
教師一看,說:「棒,分析得好。」
但他們沒有分數,只有等級, A!其實這種題目老師是沒有標準答案的,可是大家都要思考。

這個回答很顯然犯了理則學中的「滑坡謬誤」,即將「可能性」升級為「必然性」,基本上和胡扯沒什麼分別。再看其內容,我實在不太瞭解,蒙酋的生死和黑死病有什麼干係?若他不死,拔都繼續西進,應該會繼續使用疾病戰,黑死病只怕會蔓延得更快吧?後面就愈扯愈遠,這真的是高中生麼?若我是老師,給個「Z-」應該算客氣了吧?

至於倭人那例子,犯的也是相同的錯誤。而且就我所知,倭人的填鴨教育比起對岸或臺灣,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

該文最後一段極絕:

翻開我們的教科書,題目是這樣出的:
甲午戰爭是哪一年爆發的?簽訂的叫什麼條約?割讓多少土地?賠償多少銀兩?
每個學生都努力做答案。
結果我們一天到晚研究什麼時候割讓遼東半島,
什麼時候丟了臺灣、澎湖、賠償二萬銀兩1894年爆發甲午戰爭,
1895年簽訂馬關條約,背得滾瓜爛熟,都是一大堆枯燥無味的數字。
那又怎麼樣,反正都賠了嘛!銀兩都給了嘛!最主要的是將來可能會怎樣!

在考題上多出些申論分析的題目,而減少這類死背的東西或許是個不錯的主意,但這位同志,您是在上歷史課還是政治、哲學課、虎爛課?歷史、歷史,歷史自然是過去的事,難道還成日陪您神遊「將來會怎樣」不成?

高中以下的學習重點本來就不在「應用」,而在「知識的紮根」,夷狄那種天馬行空不負責任式的教育或許可以啟發幾個天才,但同時也造就了千千萬萬個蠢材;我們將根基紮好,或許會遲滯了少數天才的發展,但同時也培養出無數的人才。

臺灣目前的教育制度,已經被搞得四不像了,既出不了天才,也養不了人才,我們看到的只有一群為教育制度所苦的家長、學子。

繼續閱讀